20121219 為何法定貨幣計價名義增長是誤導?

【下文為早前同題文章由信報中譯之版本,原文可於本網誌查閱】

2012年12月19日 王震宇宇論

為何法定貨幣計價名義增長是誤導?

你是否知道,2010年英國普通工人每年收入23000鎊,較2007年危機前的收入增加了6%?基於英國經濟在此期間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這看來是個很好的成績。但若我們以實質角度觀察,工人的收入實際較前惡化了約2%。

英國收入過去一世紀增了330
回顧更久遠的時間,例如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收入增加得更多,分別是42%、120%、4200%,甚至是33000%。但與2000年、1990年、1960年,或1910年比較,英國工人在財政上是否真的更好?

回答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以實質角度觀察,那分別是8%、25%、140%和316%的升幅,顯示人們的收入在這些時段確有改善。然而,按年率計算,這些收益會分別大幅縮減至0.8%、1.1%、1.8%及1.1%,而增長的速度在過去五十年亦已放緩。

過去多個世紀的增
在有收入數據可查的期間(1209至2010年)有七個可識別的趨勢,可以用不同的社會、政治及經濟因素以作解釋。

1. 直至十四世紀初葉的增長持續下降—原因是中世紀的人口過剩、土地短缺和土質貧化。

2. 在1310年至1380年間的快速增長—很可能是因為1315年的大饑荒和1348年的鼠疫導致大量人口死亡,令工資被推高。

3. 1380年至1509年間的緩慢增長—似受議會限制工資及物價上升壓力的努力,以及中世紀後期經濟復蘇開始發揮作用的影響。

4. 1500年至1600年的收入下跌—極像十四世紀期間人口大幅下降因而導致工人短缺及推高薪酬的情況,十六世紀的人口急升意味工資下跌,並因世紀中期的急速通脹而更加惡化。

5. 1600年至1800年的重新回復增長—正值英國殖民帝國及東印度公司的發展初期,二者均帶來更多的經濟活動和財富返國。

6. 1800年至1945年的高增長率「後工業」趨勢—似乎源於通過《聯合憲法》後政治更趨穩定,經濟從工業革命中獲益,以及國際貿易得到擴展。

7. 最後是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1945年起),我們獲得史上最快速的收入增長趨勢—我們會在下邊討論這個時期。

正如【圖1】所示,英國的實質平均收入停留在指數式增長路徑內,特別自1800年代開始加快速度(圖1中綠色虛線)。但除非有無限的資源(以及無限的新市場以賺取更多的收入),否則增長必將放緩。自2008年以來的實質收入下降不是短暫現象,而是較大趨勢的一部份(查看【圖2】的趨勢線),那是否意味標誌英國過去數世紀繁榮的高速增長路徑正開始改變航向?

名義增長屬心理改
上圖顯示實質收入趨勢。然而,收入(或生活水平)的實質下跌被名義數字所掩蓋。反映這個情況的近期最佳例子是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一戰期間,實質收入從5957跌至5047(截至1919年 下跌15%),在同一時期,名義收入則從80上升了67%至133【圖3】。名義與實質數字之間的割斷亦可在二戰期間見到,當時的實質收入從8214跌至 7195(截至1945年下跌12%),與此同時,名義收入則從170上升了26%至214。

政府稀釋其貨幣價值的嘗試一直存在,而隨着落實政策承諾遭遇困難,有關嘗試只會變得更加強烈。當紙幣在國際交易中變更普遍時,完全貶值的嘗試亦發展至高峰。

雖然英國1931年脫離金本位是基於多重原因,例如英國出口競爭力下降、失業率上升壓力,以及1929年全球衰退的餘震,但這個轉變肯定有助推高名義收入增長,從0.46%的長期平均增長率(圖3中的藍色虛線)升至5.66%的新「範式」(圖3中的綠色虛線)。

雖然年復年地交出名義增長或者曾令人感覺良好,但各國政府卻可能於脫離金本位時才初嘗增長藥劑,並一食上癮—1931年的行動讓我們首次決定性地脫離數百年來的趨勢。(【圖4】中,由藍色虛線移向更陡斜的綠色虛線)

按實際貨幣量度收
更令人憂慮的是,若當時沒有格林斯平ZIRP(零利率政策)刺激的最嚴重過剩,把全球資產泡沫推向頂峰,1988年英國樓市爆破的威力本會更深(但長遠來 說,較健康)。英國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初再享受了幾年較高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殘留物」卻要更長時間治癒,很可能的結果是收入需要一段長時間由基本因素、而非信貸/流動資金/槓桿推動的增長。就算假設英國收入增長能以數百年來的0.46%平均增長率(圖4中的紫線)於1931年後趨勢區間內谷底回升,亦將要直至2013年(走向趨勢中點),以至更差的2027年(走向趨勢底部),現時的調整才可完成。

英國脫離金本位、迎來「法定貨幣新時代」前,收入無論以黃金抑或以政府支撐的紙幣計算,均有幾乎相同的購買力(【圖5】中兩條近乎平衡的虛線)。不過,這個關係在20世紀期間破碎。

雖然黃金的購買力踏入20世紀時仍能跟隨它的長期趨勢,以法定貨幣計算的「增長」卻達到拋物線般起飛。這是否可代表英國(就經濟活動而言)的創造力、發明才能、生產力本質上沒有改變(以黃金計算)?

英鎊購買力自脫離金本位後加速貶值,其實亦可見於它在我們的研究中其實過了近700年才失去首90%的購買力。相較下,接着兩次購買下跌90%時均發生在1950年後,而且每次只需要短得多的30年左右【圖6】。

 註:上圖之’9%’應作’90%’
上述的討論顯示,如果世界各地政府成功維持這種名義經濟快速增長的表面狀況,人們的福祉或生活水準未必真的會提升。另一方面,由名義增長推動的經濟策略的風險,伴隨着政府介入愈來愈多資產類別,將令全球經濟更不平衡。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GBEnglish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