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估數據中尋寶 建築名稱見變遷 20230413

差估數據中尋寶 建築名稱見變遷

筆者閒來無事,找到差餉物業估價署發佈的《樓宇名稱》文檔,將自1945年起的過去70多年香港落成樓宇的名字做個「大數據」處理,一窺戰後至今命名文化如何變遷。

 此舉主要針對除去各類公共處所【註】外以工商及住宅樓宇為目標,大概涵蓋一萬棟樓宇,應算夠代表性。此外,因1945年及之前落成者未列具體落成年份,故全撥入「50年代前」類別處理,同時,因為2020年代剛剛開始,所以暫將2020-1年落成之建築亦暫歸2010類別

圖一:以落成年代分類,70-80年代為建築高峰期


上圖可見,本港建築高峰期為70年代(3,267棟落成),之後分別為80年代(3,246棟)及第三位之90年代(2,392棟)。基本上反映60年代起之急速人口增長期,以及政府主動清理山邊寮屋及艇戶人口,令之搬入市區高密度新型住宅之政策。

 早年重山水   名字見鄉間

 

且看最早期屋宇名稱,大多帶有古代情懷,甚至田野詩意,如廬、小築之類【圖二】。剩存之當年建築亦可能面目全非,網上可尋之例子亦不多。

圖二:50年代前建築名稱「詞雲」分佈

「園」及「別墅」來由淺顯易明,唯「廬」另具一格,且以唐朝方干一詩作引:「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望鄉情。 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50年代之「大即是美」

可能人口突然猛增,及漁村漸成都市之故,50年代新落成建築都標榜「大」這個優點,如「大廈」、「大樓」之類。亦開始見到更多功能性的名字,見「銀行」、「工業」等等:

圖三:50年代大廈盛行


既開了頭就繼續下去,在眾多「廣廈千萬間」的詩詞中倒有一首宋詞更具意境,適合本文取用,乃呂勝己之滿江紅 · 觀雪述懷:「臺榭遠,合臨喜。樓閣上,歌聲起。賞時光,居士獨憐愁底。安得四方寒畯彥,歸吾廣廈千間里。但今生、此愿得從心,心休矣。」

 

60年代之商貿興起

再向前走,60年代大繼續美,只是在銀行以外開始出現「集團」、「商業」之類第三類(或服務業性質)產業:

圖四:60年代大廈盛行


以上命稱之出現,反映香港作為一個工業製造基地漸趨成熟,隨之亦見出口佔生產總值由60年代初之30%多飆升至60年代尾之50%幾。當然,其時服務業尚未成為重要經濟板塊,以至服務佔產值之統計數據要等到70代完結時方才發布:

圖五:60年代香港出口蓬勃,甚至達到歷史高位


 

70年代大型樓盤抬頭

隨著人口高速增長,以及發展商在70年代得以上市集資,加速了地產界整合及增加建造大型屋苑的人力及財力。因此在樓宇命名上「城」、「邨」、「期」等量產下用得著的名稱亦更趨廣泛:

圖六:70年代最常見樓宇名稱——「大廈」繼續稱王


 

80年代商業摘冠 品味提升

進入幾乎全球輕工業產品皆難逃「香港製造」的80年代,商業活動亦隨著飛速發展,第一次「商業大廈」多過「工業大廈」的情況終於出現。此外,隨著中產階層漸成主體,市民對更高貴的住所名稱需求亦顯現:「花園」多於「樓」似乎不可避免;更甚者,連更尋幽探秘類的「半島」、「山莊」之流亦初露鋒芒:

圖七:80年代經濟、品味雙雙升上新的台階


 

90年代泡沫樓市下單調的命名現象

有鑑於強勁的人口增長(大部分為國內新移民,【圖】),90年代中期迎來一個住屋需求的高峰,加上97前的瘋狂樓市,導致新落成的樓宇以住宅居多。

圖八:90年代中見證了香港最後一個大型的移民遷入潮


 

可能當時的香港蒸蒸日上,勢頭一時無兩,產生極強的自信心,可能因此「中心」之名泛濫;另一原因可能是樓市蓬勃,炒賣熱烈,如何優雅的名稱可能都不再重要……然而「中心」既可是住宅樓盤,亦在商廈可見,須深入分析方知可瓣較眾。總之,在「中心」稱霸天下的時勢,其他商業樓宇名稱俱靠邊站,成為90年代的侏儒:

圖九:90年代住宅大晒,「中心」鼎盛


 

2000年代寡頭把持 去貨壓力推動創意

隨著住宅商品化持續(即大發展商建大屋苑),兼且越來越多樓盤落入少數發展商囊中,每個屋苑的戶數直線上升;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後不少中小發展商退出市場,以至市民選擇下降,此實為不健康現象。

 

然而,2000年代亦是危機後最需要創意賣樓的年代,因為樓價由高峰下跌接近七成,發展商不得不絞盡腦汁,將樓盤形容得如人間仙境,於是「坊」、「峰」、「號」、及「非中文」類別名稱大量湧現,就連一向徘徊邊緣的「軒」亦一躍居首,實是百花齊放,甚有看頭!

圖十:2000年代命名——創意爆棚


另外,隨著工業北移,工業樓宇第一次不再上榜,亦見證香港經濟的變遷。值得一提的是「大廈」為名的物業終於跌出頭三大!實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2010年代酒店當道 橫山側峰

最令人愕然的2010年趨勢莫過於「酒店」類別的遍地開花矣。不單止絕對數目創下新高,連落成比例亦空前絕後的9%

此一奇觀實有拜於中國經濟騰飛,兼「自由行」旅遊高速發展所賜。至於酒店以外,似乎住宅命名仍以單字的地理名詞為主流:「城」、「山」、「峰」、「岸」之流最為風行:

圖十一:2010年代「酒店」為尊,非中文符號亦盛


再往下走,可惜2020年代剛剛開始,且待十年後再重溫新的命名趨勢。以下以統計方式列出各主要名稱在不同年代的相對頻率以作補充。可見「樓」及「大廈」整體仍執牛耳,兼在70年代稱霸(見【圖十二】),但以比例來算,則各名稱各自於不同時代掄元:

圖十二:按年代落成樓宇:最常見名稱分佈

 

最後一提,【圖一】的形狀代表了香港建築史的升跌周期,及低密度走向高密度、小樓盤邁向大屋苑的過程。現在的低潮當會再被下一個牛市取代,但絕對數目應難再復當年之勇,唯有向質素、美觀、或其他便利住客的方向另闖高峰。

【註】:公共處所包括:公屋、居屋等政府補貼住宅;政府及公共處所;衛生及安老服務、消防局及警察局;慈善機構;宗教、文化及歷史處所。

筆者特別鳴謝香港科技大學計量金融學系徐孟琛同學及香港中文大學計量金融學系梁健東同學協助收集及整理本文相關數據及圖表

1 thought on “差估數據中尋寶 建築名稱見變遷 20230413”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GBEnglish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