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估數據中尋寶 建築名稱見變遷
筆者閒來無事,找到差餉物業估價署發佈的《樓宇名稱》文檔,將自1945年起的過去70多年香港落成樓宇的名字做個「大數據」處理,一窺戰後至今命名文化如何變遷。
此舉主要針對除去各類公共處所【註】外以工商及住宅樓宇為目標,大概涵蓋一萬棟樓宇,應算夠代表性。此外,因1945年及之前落成者未列具體落成年份,故全撥入「50年代前」類別處理,同時,因為2020年代剛剛開始,所以暫將2020-1年落成之建築亦暫歸2010類別:
圖一:以落成年代分類,70-80年代為建築高峰期 |
上圖可見,本港建築高峰期為70年代(3,267棟落成),之後分別為80年代(3,246棟)及第三位之90年代(2,392棟)。基本上反映60年代起之急速人口增長期,以及政府主動清理山邊寮屋及艇戶人口,令之搬入市區高密度新型住宅之政策。
早年重山水 名字見鄉間
且看最早期屋宇名稱,大多帶有古代情懷,甚至田野詩意,如廬、小築之類【圖二】。剩存之當年建築亦可能面目全非,網上可尋之例子亦不多。
圖二:50年代前建築名稱「詞雲」分佈 |
「園」及「別墅」來由淺顯易明,唯「廬」另具一格,且以唐朝方干一詩作引:「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望鄉情。 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50年代之「大即是美」
可能人口突然猛增,及漁村漸成都市之故,50年代新落成建築都標榜「大」這個優點,如「大廈」、「大樓」之類。亦開始見到更多功能性的名字,見「銀行」、「工業」等等:
圖三:50年代大廈盛行 |
既開了頭就繼續下去,在眾多「廣廈千萬間」的詩詞中倒有一首宋詞更具意境,適合本文取用,乃呂勝己之滿江紅 · 觀雪述懷:「臺榭遠,合臨喜。樓閣上,歌聲起。賞時光,居士獨憐愁底。安得四方寒畯彥,歸吾廣廈千間里。但今生、此愿得從心,心休矣。」
60年代之商貿興起
再向前走,60年代大繼續美,只是在銀行以外開始出現「集團」、「商業」之類第三類(或服務業性質)產業:
圖四:60年代大廈盛行 |
以上命稱之出現,反映香港作為一個工業製造基地漸趨成熟,隨之亦見出口佔生產總值由60年代初之30%多飆升至60年代尾之50%幾。當然,其時服務業尚未成為重要經濟板塊,以至服務佔產值之統計數據要等到70年代完結時方才發布:
圖五:60年代香港出口蓬勃,甚至達到歷史高位 |
70年代大型樓盤抬頭
隨著人口高速增長,以及發展商在70年代得以上市集資,加速了地產界整合及增加建造大型屋苑的人力及財力。因此在樓宇命名上「城」、「邨」、「期」等量產下用得著的名稱亦更趨廣泛:
圖六:70年代最常見樓宇名稱——「大廈」繼續稱王 |
80年代商業摘冠 品味提升
進入幾乎全球輕工業產品皆難逃「香港製造」的80年代,商業活動亦隨著飛速發展,第一次「商業大廈」多過「工業大廈」的情況終於出現。此外,隨著中產階層漸成主體,市民對更高貴的住所名稱需求亦顯現:「花園」多於「樓」似乎不可避免;更甚者,連更尋幽探秘類的「半島」、「山莊」之流亦初露鋒芒:
圖七:80年代經濟、品味雙雙升上新的台階 |
90年代泡沫樓市下單調的命名現象
有鑑於強勁的人口增長(大部分為國內新移民,【圖八】),90年代中期迎來一個住屋需求的高峰,加上97前的瘋狂樓市,導致新落成的樓宇以住宅居多。
圖八:90年代中見證了香港最後一個大型的移民遷入潮
|
可能當時的香港蒸蒸日上,勢頭一時無兩,產生極強的自信心,可能因此「中心」之名泛濫;另一原因可能是樓市蓬勃,炒賣熱烈,如何優雅的名稱可能都不再重要……然而「中心」既可是住宅樓盤,亦在商廈可見,須深入分析方知可瓣較眾。總之,在「中心」稱霸天下的時勢,其他商業樓宇名稱俱靠邊站,成為90年代的侏儒:
圖九:90年代住宅大晒,「中心」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