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預測此輪通脹潮與上次有何不同,須先明白當時主因何在:與1970年代最大分別,在於現在香港與美元掛鉤,而在1983年10月引入聯繫匯率之前,不但本地物價被高輸入成本通脹及高本地增長推升,更有中英談判後信心危機導致的港匯暴跌(2年內近60%)因素。
其後,90年代的繁榮帶來了下一波通脹潮,並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結束——隨著而來的通縮潮要等到2003年SARS結束後方才逆轉。之後,香港的通脹大致跟隨美國的走勢,但因受益於中國投資/自由行消費湧入而略為高企。 回看今朝,新一個通脹拐點似乎已經屆臨;特別是連美國的數據亦大幅飆升(7月份:9.1%!)時,香港會迎頭趕上嗎?以下因素,可能是市場未充分反映的導火線:
一) 當前的能源和食品通脹週期是全球性,沒有任何地域能獨善其身;
二) 美元超級牛市加上地緣政治衝突,可能引發港元脫鉤(短期機會較低,但在3-5年後成為事實),港匯走低從而引入高通脹;
三) 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全球衰退,港府可能會一反平時審慎的理財政策,改而放水救市(包括提升樓按成數、撤銷各項辣稅、甚或煞停賣地等等);
四) 無窮無盡的零碳政策以及與日俱增之國際衝突風險(例如,烏克蘭/台灣緊張局勢,以致或更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令已經支離破碎的環球供應鏈增加更多壓力,製造更多短缺和通脹壓力;
上述情況實在非常惡劣(亦希望不會發生),但任何人都應該作最壞打算,而不是到時被殺個措手不及。在美國通脹似乎已經失控的情況下,對比港美通脹的互動,會對預測未來甚有幫助: